離異常最接近的東西是什麼?其實是「日常」。
從最西邊的犢幽村開始,往東依序是鹽飽村、石糊村、磯見村,及閖揚村,這一帶自古以來被稱為「強羅」。僅有石糊村東邊的磯見村在山坡上有墓地,但這是相較之下,石糊村戶數更少的緣故。
村民戶數多少有些差異,基本上是十分相似的五座聚落一字排開,這就是強羅地方。若是僱用搬運工另當別論,但日薪十分昂貴,村裡實在沒有餘裕出錢。若不這麼做,就無法生活。對淨念來說,怎麼解釋都一樣。海灣內是礁岩遍布的淺灘,無法供大船行駛。
加上海灣外的海流詭譎多變,村中漁民的小船無力招架,只能依賴「磯漁」漁法,在沿岸捕撈。如果原因是奧埋島,鹽飽村和石糊村的寺院應該也一樣,可是在這兩座村子,寺院的地位顯然低微許多。2008年金融危機後,全球景氣放緩、通縮風險升高,瑞典、丹麥、歐元區、瑞士、日本,以及匈牙利央行紛紛將主要政策利率降至負值,正式揭開全球負利率的序幕。
聯準會主席Powell仍強調儘管經濟前景面臨高度不確定性,美國經濟復甦階段也一定需要更多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支持,但是推出負利率仍不是目前委員們的共識。而保險業則以販售保單獲得廉價資金,並大量投入債市、房市及資本市場賺取利差及資本利得為主。光是美國、中國、歐元區、英國、日本政府債務合計就已達54.2兆,而美國、日本債務佔GDP比例更達到100%以上。而過往銀行獲利方式不外乎存款-放貸利息差、銀行理財產品手續費以及自營業務。
這也是疫情發生以來,聯準會快速降息至0~0.25%,並配合財政部進行了無限QE、危機時期融通措施、各市場針對性的流動性挹注以及史無前例的市政債、企業債購買,推動聯準會資產負債表飆升68%至6.9兆(原4.1兆)。第二層:法定存款準備金不支付利息。
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美國擁抱負利率的可能性 回頭檢視美國近年狀況,雖然同樣也有通膨長年未達聯準會2%目標的狀況。負利率對經濟的影響,或許短線有用,但以歐日的例子來看,卻造成了儲蓄率攀升、長期殖利率曲線平緩的窘境,可以看出若無生產力(創新)持續上升的支持,長期帶來的效果非常有限,甚至將傳遞負利率工具無用的訊號。第三層:超額存款準備金利息,以達到負利率的效果。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電子貨幣 同時今(2020)年中國央行宣布數位貨幣DCEP進入測試、美國Facebook的Libra白皮書2.0也出爐。
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負殖利率債券市值飆升,透露金融機構大量購買債券賺取資本利得。主要央行持有債務比例也逆勢在增加,聯準會3月啟動QE以來,持有美債比例自10%,短短一季時間就增長至16%。從上述負利率的環境,M平方做了幾項延伸思考。借鑒歐、日負利率成因與進程 我們最為熟知的負利率代表自然是歐元區及日本兩大經濟體,而他們其實面臨著相同問題: 長期通膨以及通膨預期低迷的環境 匯率強弱影響出口經濟 因此,希望藉由非傳統貨幣政策──負利率增加銀行放款意願,刺激投資及信用消費擴張,並維持匯率穩定以支持出口經濟,最終達到推動通膨回溫的目標。
本文重點 美國可能走入負利率嗎?雖然Powell(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)強調尚無使用負利率的打算,將優先使用購債、資產負債表及前瞻指引工具,但全球確實持續朝向越來越低的利率進行。電子貨幣將崛起,長線黃金也將受惠貨幣貶值。
雖然看起來負利率暫時不是美國首選的貨幣政策工具,但全球利率逐步降低,越往負利率的道路並未改變。思考2:現代貨幣理論、電子貨幣躍上檯面,黃金長線趨勢不變 現代貨幣理論 負利率發展至今,結合新冠疫情衝擊,全球主要國家發債做財政、央行大量印鈔挹注流動性,讓過去被學術界批判的現代貨幣理論(MMT,政府只要能印鈔,財政赤字就不會是問題)突然成為了現實。
思考1:銀行/金融機構盈利模式將面臨風險,轉型勢在必行 我們可以發現歐、日負利率效果集中在金融機構、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(銀行存於央行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部分)。日本銀行(BOJ)為了降低對商業銀行獲利能力的影響,也將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,於央行活期存款帳戶中進行分層: 第一層:計算銀行業於2015年11月份至12月份間,存放在BOJ經常性帳戶內的存款均值,各銀行業未超過此一均值的超額存款,BOJ仍將支付0.1%的利息。主要原因在於負利率發展初期,銀行擔憂負利率進一步延伸到一般客戶的存款利率,恐會使一般民眾大量提取現金,並造成銀行擠兌的風險。長期隨著負利率國債,甚至負利率房貸的出現,更愈來愈僅能依靠資本利得獲取收益。負利率造成的資金行情仍需搭配政策未來的方向,以具有提高生產力的資本財與科技產業為主。最新近況為2019年9月,將下限進一步下調至-0.5%後,亦同步開始採取兩層分層方式,緩解金融機構壓力。
但在疫情發生之前,國內就業市場強勁、民眾消費穩健,同時美元仍為全球霸權貨幣。然而這些在過去穩定賺取收益的模式在負利率環境初期,將因貸款利率下行、存款利率降低有限,導致銀行賺取的利差收窄
雖然負利率未來發展的議題,就如同橡樹資本(Oaktree Capital)創辦人Howard Marks所說沒有人能預測,但M平方仍希望借鑒全球短短十年的負利率歷史,嘗試延伸思考負利率環境下,未來可能的發展情境以及長線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與風險。思考2:現代貨幣理論、電子貨幣躍上檯面,黃金長線趨勢不變 現代貨幣理論 負利率發展至今,結合新冠疫情衝擊,全球主要國家發債做財政、央行大量印鈔挹注流動性,讓過去被學術界批判的現代貨幣理論(MMT,政府只要能印鈔,財政赤字就不會是問題)突然成為了現實。
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負殖利率債券市值飆升,透露金融機構大量購買債券賺取資本利得。由於政府存款有額度內豁免條款,因此金融機構將多餘流動性資金,即超額存款準備金存入歐洲央行部分,成為主要被收取負利率的對象(金融機構將錢存入央行,需要付利息給央行,以此刺激金融機構將錢釋出)。
而過往銀行獲利方式不外乎存款-放貸利息差、銀行理財產品手續費以及自營業務。最新近況為2019年9月,將下限進一步下調至-0.5%後,亦同步開始採取兩層分層方式,緩解金融機構壓力。長期隨著負利率國債,甚至負利率房貸的出現,更愈來愈僅能依靠資本利得獲取收益。光是美國、中國、歐元區、英國、日本政府債務合計就已達54.2兆,而美國、日本債務佔GDP比例更達到100%以上。
但市場仍開始押注美國在本次肺炎疫情重創經濟後,有加入全球負利率國家行列的機會。思考1:銀行/金融機構盈利模式將面臨風險,轉型勢在必行 我們可以發現歐、日負利率效果集中在金融機構、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(銀行存於央行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部分)。
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美國擁抱負利率的可能性 回頭檢視美國近年狀況,雖然同樣也有通膨長年未達聯準會2%目標的狀況。同時保險業也將面臨廉價資金優勢不再,投資收益愈發緊張、獲利不斷減少的困境。
反彈聲浪與兩年前截然不同,主因為電子貨幣推出若與紙鈔貨幣使用匯率兌換,商品價格以不同支付方式、幣別標價,就能解決抵銷負利率政策的現金持有問題,同時亦能延伸過去美元霸權到紙鈔貨幣無法觸及的區域。聯準會主席Powell仍強調儘管經濟前景面臨高度不確定性,美國經濟復甦階段也一定需要更多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支持,但是推出負利率仍不是目前委員們的共識。
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電子貨幣 同時今(2020)年中國央行宣布數位貨幣DCEP進入測試、美國Facebook的Libra白皮書2.0也出爐。而保險業則以販售保單獲得廉價資金,並大量投入債市、房市及資本市場賺取利差及資本利得為主。(延伸閱讀:【MM總經線上學院】19國貨幣政策,一次解析錯綜複雜的歐洲央行) 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日本 長年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日本,則採取針對性的三層負利率政策,集中於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。這樣的狀態也延伸出4項思考: 金融機構過去賺取利差的方式將不如過往,強迫面臨轉型。
雖然看起來負利率暫時不是美國首選的貨幣政策工具,但全球利率逐步降低,越往負利率的道路並未改變。銀行/金融機構的營利模式轉型的前景高度不明朗,而且對於資本價格上漲以及槓桿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。
日本銀行(BOJ)為了降低對商業銀行獲利能力的影響,也將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,於央行活期存款帳戶中進行分層: 第一層:計算銀行業於2015年11月份至12月份間,存放在BOJ經常性帳戶內的存款均值,各銀行業未超過此一均值的超額存款,BOJ仍將支付0.1%的利息。電子貨幣將崛起,長線黃金也將受惠貨幣貶值。
因此即便長年貿易、財政雙赤字,甚至中美貿易戰帶來經濟前景不確定性,匯率也在2015年聯準會緩慢升息以及避險資金流入的情況下,逐漸回升。主要原因在於負利率發展初期,銀行擔憂負利率進一步延伸到一般客戶的存款利率,恐會使一般民眾大量提取現金,並造成銀行擠兌的風險。